編者按:2011年是電動自行車行業明晰形式,飽滿發展的一年;是回歸理性發展的關鍵一年。是不尋常的一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尋常在于:這一年電動自行車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境。行業受政策剛性驅使,開始進行產業提升和市場規范;不平凡在于:這一年電動自行車行業攻堅克難,危中求機,掀起產業升級潮,走向企業轉型路,在電動自行車規模化發展十余年的征程中劃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值此2012年新年之際, 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馬中超代表協會向積極面對挑戰的行業人士送上親切的新年寄語,并為行業指明發展的方向。
回首2011,很多人可能會用“波折、磨難”來形容,的確,四部委通知、九部委整治等舉措一度讓電動自行車行業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業內信心明顯受挫。但“硬幣有兩面”,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政策的剛性整頓、制約恰是給了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的電動自行車行業轉型升級、集約發展的最好契機。
G20第六次峰會上,胡錦濤主席提出了“五個堅持謀共贏”,這里我想借用一下,并稍做改動,作為對行業2012年的寄語,就是:“三個堅定贏未來”。
第一,堅定信心。
從1995年清華大學研制出第一臺輕型電動車,到現在市場保有量突破1.4億輛、發放生產許可證2000多家、產品系列林林總總,“通過生產世界上超過95%的電動自行而成為該行業的世界領導者”(美國著名學者、經濟學家歐亞倫語),中國電動自行車僅用了短短十數載。
這其實并不奇怪,因為電動自行車環保、輕便、經濟、便捷,既滿足市場需求又符合未來“綠色環保”經濟發展的大勢。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10多年來,行業平均年增速為40%,最高曾達68%;2010年電動自行車產量是2954萬輛,銷售總量突破了2200萬輛。即便在壓力空前的2011年,我們預測總產量仍會在2700萬輛到2900萬輛之間,總銷量仍保持在2000萬輛以上高位震蕩,和2010年比持平或略有上升;出口比去年增長已沒有任何懸念,將在65萬輛左右……
顯然,越來越高的油價、越來越糟糕的環境和氣候變化,讓電動自行車的存在已成為一種剛性需求,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未來它將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
第二,堅定創新。
美好的未來當然不會自己到來,想要實現,就必須用“創新”來詮釋時代的需求。這對行業至少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研發創新。當前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電動車產品在研發上往往更注重外觀和硬件設備,對軟件和理念上的突破缺乏重視,因此行業真正引導消費、發掘市場空間的新產品極為少見。
但無論是“十二五”規劃還是此次行業整頓,傳遞的都是這樣一個信息:鋰電自行車是行業未來發展方向。電動自行車是電動汽車的練兵場目前已成業內共識,國家對電動汽車的高度重視對于鋰電自行車的發展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中國自行車協會助力車專業委員會統計也表明,全國53家重點整車制造企業2011年上半年銷量增長了11.7%,其中鋰電自行車銷量增長了84%。鋰電自行車產業化和市場化或將成為“十二五”期間行業轉型升級的開拓性力量。
二是標準創新。國家政策推動的行業整頓使得現有標準的修訂和新國標的出臺變得更加迫切。11月初,江蘇下發了《江蘇省電動自行車備案管理辦法》和《江蘇省電動自行車產品備案管理技術參數規范(試行)》。對行業最為關注的系列問題,如申請備案的企業生產能力、產品的技術參數等,兩個條例都給出了明確規定和說明。我們也了解到,天津、山東、浙江、河南等其他電動自行車產銷大省也將在江蘇率先出臺管理辦法的影響下,陸續出臺當地的管理辦法和規定。
據我所知,成立的GB17761《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國標修訂協調工作小組已分工落實有關事宜,且和國家有關部門進行了溝通和匯報。地方協會和骨干企業組成的專家組也于去年12月13日在無錫召開了“電動自行車國標修訂工作會議”,并就修訂國家標準GB17761-1999《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的范圍、內容和方法,以及最終形成行業內統一意見的時間進度進行了安排。可以透露的是,行業有望在今年一季度前后提出行業標準的修訂意見,報國家有關部門。
三是管理創新。
當前,現代企業的競爭已更多地是以軟實力博弈的方式進行。行業企業想在日益高層次的競爭中勝出,就必須在管理和生產監管上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在管理觀念、管理方式、管理制度三方面創新,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轉變思路,創造條件,以適應新時代和信息社會的變化。鑒于此,中國自行車協會已將管理培訓列為今年培訓工作的重點,且準備建立人才庫,以使企業能夠獲得真正先進的管理理念,逐步完善其管理體系。
第三,堅定恒心。
在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在經過了萌芽期、初始發展期、高速成長期后,電動自行車將進入平穩發展期,就此踏上轉型升級之路。這個拐點已經出現,行業要適應這種變化并在變化中重新思考、重新定位。
還必須認識的一點是,轉型升級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且對行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是絕對的利好。只有抱定這個信念,才能在今后的發展中從容應對各種磨難和挑戰。
信念重要,思路更重要。電動自行車究竟怎么轉型?我想,核心仍應是依靠文化來提升產業。
十七屆六中全會吹響了建設文化強國的號角,國務院各部委在貫徹全會精神時提出要進一步加強行業文化建設。這是大勢,行業必須看到,更必須跟上,否則就要落后,就要長久地困在瓶頸中爬不出來。我在很多場合也都講:文化是提升我們產業的一劑良方。電動自行車當然也包括在內。
現在,自行車已找到了“騎行文化”這個突破口,并初嘗成功的滋味。電動自行車可以借鑒其經驗,認真思索自己與文化的結合點在哪里?怎么做?在此之前,電動自行車應打好基石,一方面夯實物質基礎,構建物質文化,抓好行業文化知識平臺、宣傳平臺和活動平臺建設;另一方面也要凝聚精神動力,構建精神文化,著力樹立先進思想理念、培育核心價值體系、打造行業強勢品牌。
隨著行業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電動自行車以量換質、價格競爭的時代已經過去,“品牌競爭”將是今后行業的主旋律。事實上,跡象已經顯露:中國自行車協會去年進行了全國10個省市的實地調研,結果發現,2011年企業產銷量呈現“兩極化”——中小企業有較大的跌幅,某產區僅一個市就有40家小企業轉產關閉或退出市場,而骨干龍頭企業的產銷量則大幅度增長,平均增幅在20%—30%。
可以想見,未來,行業格局將建立在板塊競爭的基礎上,一定規模以上企業將不到300家,最終形成“三大方陣”:以行業十強為代表的第一方陣,強者恒強;第二方陣為骨干企業,繼續做大、做強,品牌之間的競爭將愈加激烈殘酷;第三方陣將細化市場,把重心放在部分地區,成為區域性強勢品牌。
2011年12月中下旬,德國著名的《法蘭克福匯報》在采訪我后寫了一篇報道,后被參考消息轉載,標題是《電動自行車愈發走俏中國》,文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北京的潮流與德國同步:再沒有哪種交通工具像電動自行車這樣受歡迎”。
這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2012已經到來,我們又將踏上新的征程。祝愿新年的陽光不只打在我們的臉上,還照進我們的心里。